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在童话里永驻的亲情

                                           ——公子小黑诗歌《木鱼》赏析

                                 

                                文/月移花影

如果说童年能长久地存在于心底的某一个角落,时常伸出触须,点染心境或者文字的话,那么,在精神世界范畴的生命是不会老去的。读公子小黑老师的诗歌《木鱼》,体会其中童趣与亲情的融合,不禁陷入沉思,而后是感动,直至在深夜的窗前,仰望远方,滴下眼泪。

   

在诗中,诗人埋藏着强烈的思念和巨大的隐忍,让这场童话里的游戏变得真实和温暖。他在开篇写到:“那年/我和祖母都三岁/她陪我玩积木”,这样的语言,你可以设想为一个童话的起头,也可以想象那位慈祥的祖母,是怎样地躬身在一个孩子面前,用同样三岁的低俯与视角陪伴着她可爱的小孙子,她用这样的姿态跟他进行着有效的沟通,这样自然的营造,真挚动人,也让诗歌的行进有了综合的主题,展现了诗人驾驭作品的功力。接下来,游戏的道具出现:“其中有一条木鱼/我们匍匐在地/站起就会变老”,积木之中出现了一只木鱼,他们用孩子的语言做出游戏规则,谁也不许站立起来,谁也不许离开游戏,不然,站起来的人就不是三岁,是会变老的,这是孩子的心愿。当他长大,再回眸此际时,他想的也许是:当时的祖母,是不是内心同样希望与三岁的他保持同样年龄?也许那种返老还童的神圣感是她同样不想失去的?用我的视觉解读,年迈的祖母那么愿意参与并遵守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她能在这里满足孩子的愿望,也满足自己回归三岁年代的快意,也许这时的老人,她想了很多,或者什么也没想,她只是愿意保持好此刻这种天真的空气,像保持来自遥远方向的云朵、花草、砂石、流水等的气息与触觉,保持她与孩子之间那种碰撞手指后直抵内心的柔软和神秘眼神。不得不说,这短小的诗句,传输出的画面、温情、动感、甚至思想流转层面的内涵,足以吸引阅读的深入。

   

在第二节诗人写到:“祖母问我/这条鱼/放进河里还是海里/放进海里吧”,游戏继续,祖母完全沉浸在这样的互动中,老人一本正经地跟孩子商量着接下来的情节,这里,诗人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做出阐述,而是设定了一个她的自问自答,放进河里还是海里?放进海里吧。这样明知故问,与前面诗句进行了极好地吻合,祖母的天真可爱和沉浸三岁年龄之中的喜悦跃然而出,好像真的就是个三岁的孩子在征求另一个三岁孩子的意见,读者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那么认真地比划着,相互地望着,似乎带着些略略的疑惑。此时祖母的抢先回答,其实是一种默契的沟通,她把诗人对大海的向往之心悄然举起,这是一种迎合、一种教唆、更是一种鼓动。这里的祖母多么可爱啊,她真正扮演了一个三岁的小姑娘。

   

第三节诗人写到:“我们攀越月圆之夜/放走了木鱼/那年祖母和我都三岁/我说:给你读一封/木鱼来信吧”,此时或者是祖母或者是孩子提议,我们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放走鱼儿,那么就选择月圆的夜晚吧,他们可以抓住月亮披散到人间的洁白藤萝,攀上去,然后沿着圆月的边缘一直走到大海,再沿着另一缕藤萝坠下去,那样,就可以放生木鱼了。这样可爱的想象,能引导阅读者随着月光走向大海,真实的感触把木鱼放到水里的一刹那,感触波浪涌进手指。或许,此时的祖母会闭目祈祷一下。在这里需要注意到诗人的另一个写作细节:“那年祖母和我都三岁”,他把前段中的同样句子,用改变我和祖母的顺序重新呈现了一次,祖母放在了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诗人想说的也许是:三岁的他可能已经略略知道了祖母是在扮演三岁的小姑娘,他和她一样,都还沉醉在这种虚构的故事或者说一个神奇的游戏中。接下来的进行,丰富的情感开始涌现,有一封信出现在诗句中,这封信的设立,出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孩子开始想念木鱼、担心木鱼了,也许他觉得渺小的木鱼和无垠的大海地对立是孤独与渺小的,他不能控制突然而来的怀念和思念,他想用木鱼的口吻,表达自己此时的惆怅,于是,他假借有一封木鱼的来信,对着游戏的同伴来说出心底的话,这是其一。如果再进入另一种新的层面体会呢,这封信的寓意也许是木鱼对三岁的他和祖母的依恋,比如倾诉游进大海的情怀、比如描写畅游大海的奇遇等等。这里是一个立体的新视角,是诗写过程中笔力与构思的完美亮点。在这里,读者可以会意,也可以构想。诗歌的视野也因此更加扩大。

   

最后一节,诗人写到:“她就一本正经地听/像一支木槌”祖母仍是一本正经的表情和动作,保持着童话的状态。祖母用足够的耐心,把这纯真可爱的一幕剧情演到底,在这里祖母的神态足以让我们无限遐想,诗人把她比喻为木鱼的配件——木槌,他在这里释放了对祖母全部的敬仰和思念,他用这个木槌象征出佛教的轮回,形成一种深层的宗教情怀,更让那封信里的细节成为被木槌敲打出的和谐音符,在三者之间形成萦绕和传递。

   

著名诗人、诗评家陈超先生说过:“我说,恰好是为了使诗歌更有趣味,诗人需要在其中涉入更复杂深邃的意义;恰好为了满足诗人对写作技艺的高难度游戏,他必须对心灵的幽秘有更多的发现。可以这么说,趣味和活力、技艺,其实也是对诗歌深度的考验,同时也检验着诗人对艺术的真诚。”我信奉这样的理论,更深切地感受着公子小黑强大的诗人情怀和对诗歌艺术的无限真诚!



附原诗:

  木  鱼

  

  文/公子小黑


那年,我和祖母都三岁

她陪我玩积木

其中有一条木鱼

我们匍匐在地

站起就会变老


祖母问我,这条鱼

放进河里还是海里

放进海里吧


我们攀越月圆之夜

放走了木鱼

那年祖母和我都三岁

我说:给你读一封

木鱼来信吧


她就一本正经地听

像一支木槌


地址:http://lunhdma.joinbbs.net/viewthread.php?tid=3007&extra=page%3D1

TOP

本帖最後由 月移花影 於 2015-2-25 19:27 編輯

                    沉香亭畔赏“三美”

                                  ——公子小黑诗歌《唐时花开》赏析
                        文/月移花影地址:http://lunhdma.joinbbs.net/viewthread.php?tid=3070&extra=page%3D3
    这首诗可以用美轮美奂来表述。其具备了“蒙太奇式的戏剧效果;淙淙有序的意识流;阅读欣赏可再创造性”三美境界。
   
   第一:形象之美。诗歌用丰美的句子搭建舞台,构筑意境。首句:“沉香亭北之北,在李太白和杨贵妃视线之外”,镜头对准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纳凉避暑的沉香亭,在这里,李白留下了三首著名的《清平调》。帷幕拉开,雍容华贵的美人,斜倚香柱,估计舞女悠悠翩翩了一阵子,准备笔墨纸砚,一试名扬天下的翰林学士。在这准备的空当儿,镜头缓缓转到“亭北之北”、“与视线之外”的外层空间——“天空啊又云又彩,花朵啊朵朵艳压贵妃/发出优雅的情爱”。
   
    镜头闪回沉香亭:“皇帝老大烂醉如泥”、“贵妃说,把他捏成墨和砚吧”,笔墨纸砚还没捧上来。趁着片刻“舞台”静默,镜头再次闪到“我背手,走两步退三步”,我听见李太白吟诵:“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音像情景。听到这里“我”或读者都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豪迈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境界这气度与眼前言行多少有些落差吧!这里揶揄中带着暗讽。
      
   时空幻象的舞台效果、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使得诗歌超越了“阅读”,有了“看戏”的意味。这首“微电影”的诗歌,具备了视觉和心理冲击效果。
      
    第二:意识流之美。“镜头”里的人物,如流水萦来绕去,有的没有登场,可以猜测到,比如准备文房四宝的人。有的风光登场,但是转眼醉如泥了,等于退出了剧情。这样沉香亭里的杨贵妃和李白,就是这出戏的主角。李白回避国政和抱负,而是从贵妃的容颜风采上来写,这就使预期的诗意与自己的抱负和读者的期望产生落差,也使“剧情”跃上一个高度。
      
   诗人精心设计的情节以及与主题相扣的“云朵”和“花朵”,随着镜头流动。作者缓缓书写,如水自流,如云自飘,客观现实和主观联想将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进行编织。“贵妃说,把他捏成墨还是砚”这里有玩笑。“这些云朵啊我舍不得给李太白了”这里有淡淡的失望。这些诗句自然畅意,不凝滞,不空洞,构建整体美的同时,思想意识强力组合,再缓缓辐射。
      
    第三:阅读欣赏可再创造之美。这首诗无需逐字逐句去解读,它具备戏剧的特点:一是这段历史故事家喻户晓;二是“我”作为旁观者,有机地融进了剧情。这些韵味十足的诗句:“天空啊又云又彩,花朵啊朵朵艳压贵妃”、“齐腰高的云朵啊朵朵华贵雍容,仿佛我的梦”、“这些凝露的花朵啊我要朵朵真爱过”。叠字拆词,感叹词,音律之美,色彩之绚。尤其自然美、人工美的强烈反差,使剧情和思想跃上另一个高度。
     
   这首诗巧妙借鉴历史元素,展现了唐时花开(牡丹花与杨贵妃合一)的“意蕴美”,同时把“什么是真正美”的疑问留给读者。比如诗人李白的公众形象是狂放不羁,蔑视权贵,但这里却留下一个阴影;比如翩翩舞女以及雍容华贵的杨贵妃与自然而然的花朵和云朵的对比。




附原诗:
         唐时花开


           文/公子小黑
  
沉香亭北之北,在李太白和杨贵妃视线之外
天空啊又云又彩,花朵啊朵朵艳压贵妃
发出优雅纯净的情爱


那时皇帝老大喝醉了
醉如一团泥。贵妃说,把他捏成墨和砚吧
沉香亭北之北,我背手,走两步退三步


我听见李太白吟诵:云想衣裳花想容
暗自好笑:此君开始摧眉了
齐腰的花朵啊朵朵华贵雍容,仿佛我的梦


沉香亭北之北,这些花朵我舍不得给李太白了
这些凝露的花朵啊我要朵朵真爱过
我更要倾慕——暮色浓重,她们正逢青春

TOP

本帖最後由 月移花影 於 2015-2-25 19:28 編輯

             存在之重新体认
                               ——公子小黑诗歌《枯荷叶》赏析
                     文/月移花影
地址:
http://lunhdma.joinbbs.net/viewthread.php?tid=3226&extra=page%3D1
       这首诗,是自我存在意识的体悟和确认,是抵达“心灵事实”的词语线索。诗人通过审美之镜,照见冷暖之交融,黑白之延续,物我之转化。
      他说:“当繁华的八月去后/就是风去后雨去后/就是你去后”,回旋、自然,不着痕迹,语言抵达呈现感悟。托“物”喻“情”,营造忧伤。写荷叶,便有“叶叶声声是别离”的音符;便有满眼落花与繁华的强烈对比,令人生出萧索况味,也使诗歌有了鲜明的节奏感。半亩方塘,孑然一身,就连平日增添烦恼的风雨也跟着八月消失了,“就是你去后”,平淡中的高音,沉浮丝弦,一只箫,呜咽独诉。刻骨铭心的痛,一定是泪光点点。静谧追忆那紧贴夏日温度的浪漫爱情,随着自然界更替,如花成泥,如雨入土。四个“去后”的连用,韵味无穷,起伏间,洞穿心灵,人、物难分。手法细腻,为诗歌平添悲凉。
     “ 这时是霜花的流行色/是曳地纱裙输给风衣的流行款/关关雎鸠飞在《诗经》的纸页里/宿在离人的眸子里”延续的画面有了色彩。霜花,这洁白的皓物,喻意秋深寒重,曾经荷叶如裙摆铺展的景色,换为深寒横扫,裹紧风衣,黯然独守的季节。这里有时空的转换,诗句内敛节制,典雅的古韵之中,箫声依旧。身着白纱长裙的伊人,溯水而上,黑发如诗,窈窕如荷。“在水一方”的浅笑,再也走不出思念的眼眸。“宿在”,悲凉之定格,更痛。而“关关雎鸠”的甜蜜鸣啭映衬出落寞和苦涩。
     “ 仰望太空的荷叶曾是田田的/如今只能俯看自己的影儿/也许不敢相认/或者不可思议/或者否极和泰来把湖水缄住”,这里,诗人强调了“存在”的终极思索,他把诗意的笔触投向生命,投向宇宙。“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爱情与青春也是一样的,自由畅想追逐的豪气与勇气,相信地老天荒生命永驻的稚嫩,曾经层出不穷。花不谢,叶不凋?如今只能俯身看自己对照世界的只影。此刻,身体与影子哪个是活着的我,哪个死去的我?那种不敢相认,不可思议的沉思,引出辩思,似质问,似自语,诗意的波峰在此见顶。“身”与“影”承担着否、泰二者,“否极泰来”,身与影也会加入轮回吗?诗人再次物我合一,让诗句归位,回到枯败的荷叶之上,回到承载荷叶的湖水之上。他形象生动地将湖水喻为寄给宇宙的信,里面写满了秘而不宣的思想,他期盼用这尚且存在着的枯荷身影,用此时这否、泰的哲思将它封口寄出,他想得到宇宙的回信,得到那个答案。
       在这一段上,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进行的一种新的体认性还原,这样智性的思考,让枯荷的存在既符合了自然的节律,又揭示了人并不是万物之主宰的哲理。就如费尔南多•佩索安曾说:“既然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法则,死亡必定总是来自外部的干预,这意味着,每个死亡都是暴力的。”寒冷用暴力夺去荷叶的生命,岁月无声流逝,我变得已经不再是我,一季更迭,万物臣服,隐藏才会不可思议,如黑暗丛林藏匿的狼,随时扑向自己。那么,万物会有轮回,人呢?
      “当繁华的八月不再/就是风去后雨去后/就是你去后”末段与首段的区别是“去后”变为“不再”。这一变化提高了“去后”的伤怀力度,“不再”——不再出现,不再归来。“你”和八月走后,再不会有八月了。痛惜如此。尽管花开花谢,春去春回,但物是人非总让人感慨不已。作者借助“否极泰来”的哲学关照,完成了生命归宿的理解和关怀。把否泰循环转化为感性文字,二者相当于纽扣,把一湖水缄扣住。一叶之色相变幻,带给读者诸多思考和联想。


附原诗:
   
    枯荷叶
   文/公子小黑

当繁华的八月去后
就是风去后雨去后
就是你去后

这时是霜花的流行色
是曳地纱裙输给风衣的流行款
关关雎鸠飞在《诗经》的纸页里
宿在离人的眸子里

仰望太空的荷叶曾是田田的
如今只能俯看自己的影儿
也许不敢相认
或者不可思议
或者否极和泰来把湖水缄住

当繁华的八月不再
就是风去后雨去后
就是你去后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