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评论] 缤纷花园——映像三月的印象:薛松爽的《惊异》

本帖最後由 这样 於 2016-6-15 20:31 編輯

      “二月春风似剪刀”,而在阳春三月,春光更鲜、春意更浓、春草更绿、春芳更香,天空之下,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能生生地长出绿来、开出花来,仿佛便是“二月春风”这柄柔软的剪刀撒下了一路缤纷。
      但三月似乎并没准备让人闲下来赏景、观花、读诗。“飞机去哪儿了”,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每天都会习惯性地看看进展,像看一场239条生命写成的迷案:239与70亿,这是一个多么微乎其微的数字!不仅如此。于我而言,三月也是一个杂乱的三月,一半的时间都在路上奔波:上午报告会,下午赶往下一站,晚上改稿背稿,读诗竟然成为一种奢侈。等半个月的奔波结束了,却似乎事情总不愿意消停。“你咋老有那么多办不完的事情呀?”别人问,自己却只能笑笑,或者苦笑作答。
      但这也并不能完全妨碍我偷得闲暇,选一些花来看、选一些诗来读。
      算是前言。

呆呆的《人间微醉》


前段时间,呆呆摔伤了,据说伤得不轻。但呆呆的诗似乎一直不减热度,在活跃着。在春天里疗伤与写诗,是一种相互遗忘和转移,还是一种相互挖掘和救治?不能确知也不必确知,但呆呆在努力让大家看到,她眼睛里春天里的人世和物事:

在同一间屋子里埋下舌头的人

在春风中,被解下命运的人

在返乡途中,被灯火带往不同寺庙的人

在泠泠的雨中,为求得安慰,而将所有卖与无常的人

他们

他们吗?!

因为生活本就如此吗?!

在同一间屋子,被拔下舌头的了人:在春天窗子下,说着明晃晃谎言的人

在返乡途中,争夺一粒粟米,一颗种子的人

为了得到这些,这些死亡全部的含义

有必要,将数字排列好

又重新打乱吗?!

    ——《跳房子》

“跳房子”是一种儿童游戏,我们这里叫“修天”,过去很多女孩子最为钟爱。但在这里,显然被呆呆转换成了对命运轨迹的挖掘和思考。这首诗算不上精致之作,甚至语言上的毛病显而易见。“在同一间屋子,被拔下舌头的了人/在春天窗子下,说着明晃晃谎言的人/在返乡途中,争夺一粒粟米,一颗种子的人/为了得到这些,这些死亡全部的含义/有必要,将数字排列好/又重新打乱吗?!”春天、命运、死亡,这些元素织就了“游戏”的经纬,让各色的人在这经纬之中游走、争斗、挣扎、湮灭……各自归于自己的宿命,这无疑是人世的现实图景,“跳房子”在这里已经不再是童年的欢乐游戏,而是人世之中平常的命运轨迹,被贯注了黑色的游戏意味。

谁是这游戏的制造者和驱动者?在诗中,呆呆似乎只让自己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的角色,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者隐去显在、旁观叙述是既传统又经典的抒情手段,而叙述视角与意象选择更能考究诗者的慧眼和匠心。当然,作为参与者和体验者来释放情感、阐释体悟,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存在,如李白的《赠汪伦》就很有明显的代表性。在《春风不解事》一诗中,呆呆也变幻了一下自己的角度,成为一个参考者和体验者:

如此。妾身便要将这一缸墨

倾与江水中了

随便它们变成什么:江心的沉船

或是岸边烟柳

若月光和蒲草还在吵架:细细的嗓音,细细的腰肢

细细的

侧身而过的,何止是这些!

它们蒙住眼泪的同时

也蒙住了,灯盏倾听的耳朵

——《春风不解事》

有诗论者说,一首诗歌的成功与否,诗者对动词的运用最为关键。《春风不解事》中的“倾”、“蒙”两个动词,加上“月光和蒲草还在吵架”的情景设置,精妙、细微地承载和传递了诗者的情感:看似涓涓细流,你却不难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的气势和伤春的浓烈。

在阳春三月,借柳说春、说爱,似乎会有更多的温暖和浪漫,有很多的憧憬和梦幻。但呆呆却似乎感受到了人世轮回的周而复始之中更深、更重、更浓的悲凉与无奈:

去爱吧。

死去的风这样告诫我

不断地死去,又不断新生的爱

不断地新生,又不断死去的风

在窗边梳妆的女人,又不断梳出的新雪

不如这样吧

你要陪我

在风里站久一点

久到,新雪将我们吹成新雪

——《新柳》

爱、风、雪,在“死去”和“新生”之间轮回、流转,“你要陪我/在风里站久一点/久到,新雪将我们吹成新雪”,细细品味之中,仿佛会有一种彻骨的冰凉扑面而来,甚至是一种彻骨之寒扎入肌骨。

俗话说:“事不过三。”读呆呆这组《人间微醉》,便可发现她所抓住的表达载体、展开主线和基本色调:春天,是她的诗写背景和情感载体,而她诗中的春天却并非是柔软的、明丽的、浪漫的,春天和春天的物事只是一种反衬的色调参照,或者说只是充当道具;爱,是她的情感主线,而她笔下的爱也并非是光滑的、缠绵的、温婉的,而是悲伤的、孤独的、模糊的,甚至是灰色的、绝望的。

呆呆笔下的春天,“看见的却是山路蜿蜒,落叶微腐/灯光漂在河水中”(《春夜微雨》),“这么甜的一次旅程/递出车票的人,面孔被雨水融化”《杏花》),“春衫已试。/朽木,流水,驳卦之暖阳”(《陌上桑》)。呆呆笔下的爱,“走远了的灯光/它们已经找到了爱情?在另一个世界/美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吧?”(《春夜微雨》),“那么先死了再说吧/死了。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说情话了”(《油菜花》),“她要老去,镜中人却不许。她走到门口,镜中人帮她拉上窗帘/‘白白的,又要去荒废做甚?’/白白的,贴着自己的眼泪做甚?”(《困在镜子里的人》)……这组《人间微醉》,似乎足以活画出春天的背景下,一个在爱的漩涡中寻觅、挣扎、追问的女性,这在《花事荼蘼》一诗中显得很典型:

恕无可恕。

再次醒来时,她为自己干涸的身体庆幸

“即使星星走过我,它们带有香味的神情

依然神秘。”

现在。她可以重回那里了,黑的声线,黑的信件

黑的屋影

甚而是黑的亡魂。流连于树上的剪影

洞穿世事的人

带走了他们留在人间的一切。废弃亦也是可以信赖的

她就这样

困在被废弃的枝叶中间,把一副残躯梳得无比悠远

——《花事荼蘼》

呆呆这一组《人间微醉》,总体上是精致的、写得精巧敏捷,但在这里不想过多地从技术层面作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个情感被物化和荒漠化的时代,春天的物事正在越来越固执地成为一种摆设和象征,多层面的爱也正在被逼向绝境,日渐干涸——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呆呆在以诗的方式反省和警示。

读完这一组,诗的气息和格调,令我想起南宋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曲折人生让她留下了不少虽传世千古却悲凉凄绝的佳作。呆呆的《人间微醉》与清照词有相通之处。虽然瑕不掩瑜,但我也不得不说,诗中仍有一些芜杂之处:一些意象、词语、标点对气息和质地形成了阻隔,值得斟酌打磨,此为一;其次,诗作的基调是低沉的和灰暗的,对诗写者而言,也许是完成了一次释放,但止于此,应该是明显不够的。诗歌无论如何写,永远逃不掉怎么写、写什么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想起有朋友提起过关于大诗的问题。呆呆会不会自觉地沿着大诗的路线走、走得更远?相信她会给大家以满意的答案。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本帖最後由 这样 於 2016-6-15 20:31 編輯


薛松爽的《惊异》


我对老薛不熟,他的作品也读得少。在一次聊天时,他曾谈起对诗性叙事的理解为探索,于是便搜索了一下他过去的作品,在《诗歌报》论坛中看到他2004年前后的一些系列作品,粗读下来,印象很深,感到老薛是个能够娴熟地驾驭诗性叙述的好手。在叙述中还原生活原景的沉淀与投射过程中,剥示存在中的诗性因子,相似于过去的年代里金沙江边的那些淘金人:从上游源源不断地流淌而来的金沙江水,沿途携带着源源不断的沙粒,一路存放在两岸的沙滩上,江边的淘金人用三根竹竽在河滩上支起架子,从细小的河沙中细心淘洗,洗选出沙金,以此为生。

读老薛这组《惊异》,似乎是个例外:虽然在诗写中仍延续了叙述的元素,但叙述已经不再是其主要的诗性承载工具。暂无法断言老薛是否在进行更理性和冷峻的改变,但无论是潜意识还是自觉的变化,都似乎能表明他在一条新的路上,继续着新的探索。


那一年的火车,在阴湿荒凉的车站

巨人头颅状的浓烟,久久不散。这些年

它从我脚底启程,沿着病雁般结鳞的腿骨

相继驶过了衡阳,长沙,武汉,翻了岭,过了江

我记得在浓雾的铁桥上看长江的情形

一条隐形的河流翻卷着流过宽阔疼痛的腰部

火车驶入了中原,驶入了麦子的密密的

褐色根须里,速度慢了下来。在每个小站上停留

接送那些黄黑色背着孩子扛着大包袱的人

在嵩山,一口铜铸的大钟,一直没人能够撞响

现在火车驶过了河北,驶在晦明的天空之下

断裂的长城,黑色的垛口,仿佛我的炎症喉部

呼啸着北方的长驱直入的寒风

天底见不到人,我嘶哑着,发不出声音

现在火车穿过了幽暗的隧道,几座峭厉的峰峦

一片稀疏的古松林,冒着烟,就要从我的嘴里冲出来

——《火车记》


相对而言,老薛在这首诗中,叙述性元素还算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叙述风格已经有明显的不同。“那一年的火车,在阴湿荒凉的车站/巨人头颅状的浓烟,久久不散”,切入的是过去、是历史、是一个印象中的定格场景,之后,视线转入“这些年”,“那一年的火车”重新“从我脚底启程”。我们看到,这列火车从南往北,“沿着病雁般结鳞的腿骨”,驶过衡阳、长沙、武汉,过长江、入中原、过河北……这是一列什么样的火车?“巨人头颅状的浓烟,久久不散”。这列火车驶过的大地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病雁般结鳞的腿骨”、“一条隐形的河流翻卷着流过宽阔疼痛的腰部”、“麦子的密密的褐色根须”、“接送那些黄黑色背着孩子扛着大包袱的人”、“晦明的天空之下,断裂的长城,黑色的垛口,仿佛我的炎症喉部”、“幽暗的隧道”……火车的行进与驶过的大地仿佛互为经纬,织就的图景跃然眼前,而浸透其中的忧患、悲悯、焦虑,令我们看到一个诗写者担当的胸襟。

诗中的这列火车不过是一个叙述视角,沿途的场景却是心景的映射,因内视角而赋予凝重的色调。佛之三重境界云:“自觉,觉他,觉性圆满。”诗中“在嵩山,一口铜铸的大钟,一直没人能够撞响”一句,无论是刻意还是随性而出,都是一个极为耐人寻味的隐喻。这让我想起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许多脚步》:


圣像被埋在地里,脸朝上

而践踏泥土的

是车轮和鞋子,是千百个脚步,

是千万个怀疑者沉重的脚步。

梦中我走入地下一个闪光的水塘,

一次波澜壮阔的礼拜。

多么焦灼的渴望!多么愚蠢的期待!

我头上是几百万怀疑者的践踏声。

(李笠译)


老薛诗中的“在嵩山,一口铜铸的大钟,一直没人能够撞响”,与《许多脚步》中的“圣像被埋在地里,脸朝上”都可以指向现代人精神骨髓的流散——信仰缺失症。正是信仰的缺失,现代人因而不再有敬畏之心,已经不仅仅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度的问题。在一个人心走向荒漠化的时代,触及信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诗写者、一个文化人追问出路的一种自觉反应。从这个意义上看,老薛正在走向更深的探索,他在《春日的大街》中,也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反思:


你确定晃动的头颅不是种籽,

阴影里没有袈裟,

桃花的红里没有血,银杏

也不存在蒙尘的洞窟。


而他们的确在硬地点种种籽,

黑屋里织一件木棉袈裟,

血液盛开于尘土,牙齿

的洞窟里坐满了鬼神。


古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笔者以为,成熟的诗者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成熟:成熟的思想是经,成熟的技艺是纬,两者交织融合,形成良好的结合,便可以成就一个成功的文本。诗人一般具备哲性思维、感性思维和审美思维三个维度,成熟诗人也应当是哲性理想的探索者与先进者。因此,思想的成熟应当以视界的开阔度为参考,挖掘的深浅、眼界的高低,往往呈现出迥异的诗性图景。木棉袈裟、没有血的桃花、黑屋、种籽、洞窟、鬼神,这此意象以其自身强烈的色彩冲击,织成一幅印象派油画一般的现世图景:信仰,追求,苦闷,挣扎,虚无……追问存在的根本意义或曰终结意义,探求存在的精神走向和依存的心灵土壤,这便是一种深度和境界。

当然,每个人都在寻找路径,让自己心灵回家的那条路径。而诗人常常会以敏锐的内心触角,更加自觉地担当心灵净土的护卫者、精神溃散的知觉者、信仰回归的先行者、理想家园的探路者,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已经有不少的诗人为之苦苦追寻,甚至为之以生赴死,海子、骆一禾、戈麦等便可作为例证。

老薛在这一组里有很多这种探索者的印记,他在《日出》一诗中,呈现了一丝柳暗花明一般的信仰光辉:


黑铁般的错杂枝条烙印

宁静的绛红色大理石天幕

日出前这湿润的曙色

仿佛敞开穹顶的庄严殿堂

吸纳了人间善恶和黑暗中的悲苦挣扎

时代混浊而绛红的一刻依然展现

尘路上升起的静穆音乐......

——《日出》


与前面提到的两首诗相比,在这首依然触及信仰的诗里,基调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仿佛能看到老薛已经触摸到“静穆音乐”的洁净。佛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各有其相,千差万别,但却都可以找到它们相通或可以相互联系的内质和归宿,这便是空。“日出前这湿润的曙色/仿佛敞开穹顶的庄严殿堂/吸纳了人间善恶和黑暗中的悲苦挣扎”,读到这里,仿佛能看到一个彻悟或者茅塞顿开的诗者,在完成内心的涅蜕升,听到“时代混浊而绛红的一刻依然展现/尘路上升起的静穆音乐”,回归清静,物我相融,这便可以看作一次重获洁净的心路历程。

在老薛这一组《惊异》之中,有两条主线。除了对信仰的追问,其它诗作更多地在追问人生与尘世的存在性探求。

古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孤松》似在进行一次四十载人生的回顾和剖析,让人读到一种沉重与自省。《种子》以雪为背景,“它收拢起大地的尸骨/给我们带来惊醒以及/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勇气”,能感到悲怆与力量、过往与希望的交织。《黑槐林》里溢出了流逝、亲情与怀念,这种亲情在《春水》有着更明显的延续。《薄暮》虽然寥寥数语,雾霭、杨树、棺板、孩子、斧子,在白描一般的描述中,呈现出令人惊心的哲性,“一个微黑的孩子/举起了明亮的斧子”,强烈的色彩反差之中,我们不得不屏息:能听到一直在为自己砍备棺板的声音么?《麒麟》由让人读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忧患:


在旷野,我看到那

忧心之物

有时是一株树

有时是一个人

它变换了多少相貌啊

我还能认出它

如今它离村庄愈来愈远

父亲般的脸上

含满了悲戚

仿佛那古老的兽

已穿过了烟尘

只留下模糊的

昏暗背影


那“忧心之物”,离村庄愈来愈远,它究竟是什么?反观现世,静心而思,其实可以发现,无数的物事在离去,而刚好这些是最应当挽留的、坚守的、呵护的。

老薛这一组《惊异》,我所读到的,在他的作品中,在技艺层面算不上他的一流之作,虽然这样说有追求完美主义之嫌。之所以选出来谈谈印象,是感到他在转变和探索。对于一个追求与追问精神归所的诗者而言,探索永远是可贵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ⅹ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ⅹ提现即时到账SO.CC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才一朵花,还没看过瘾呢,石头继续啊,坐着你姹紫嫣红开遍。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TOP

老师对呆呆的诗歌解读的非常好,崇拜中
外不住境,内不住心,可取法试试

TOP

TOP

匪石在呆呆的春天里走了一遭。

谢谢匪石,我也希望能有更好的风景让你看到,或是让更多人看到。毕竟,好风景不易呀。

初夏快来了。我记忆中的夏天,风物更美。

TOP

欣赏,呆呆对人间,有很深的痛。

TOP

刚看到,谢谢石兄用心。有大受益!
“2004年前后的一些系列作品”,估计是2009?我是08年前后开始上网写诗的。

TOP

薛松爽的《惊异》
我对老薛不熟,他的作品也读得少。在一次聊天时,他曾谈起对诗性叙事的理解为探索,于是 ...
匪石 發表於 2014-4-1 00:20


这一组评得相当的好,佩服至极,石头辛苦了,你这大刀耍的很是精准,若尘学习了。

TOP

虽然做评论非常的辛苦,但俺还是坐到这,等着石头的精彩继续。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TOP

我懒,加之受一些无所事事的影响。差不多都没来。读到薛松这个评确实。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