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233
- 主題
- 53
- 精華
- 2
- 積分
- 40
- 威望
- 40
- 金錢
- 0
- 在線時間
- 60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4-4-30
- 最後登錄
- 2018-3-19
|
61、
黎明被小老鼠啃噬了一角
窗子上,留下夜晚的痕迹
拜伦,雪莱,彭斯,济慈,布莱克,叶赛宁……
在桌子上走来走去
红酒喝干了,书本带着醉意
壁炉里火烧得红彤彤的,照亮叶芝的老去
不忍惊扰这场热闹的聚会,窗帘
遮住秘密
今天9月13日,秋一天天深了,巴蜀的芙蓉花想必正在含苞?
黑夜,刚刚过去,黎明,像是被小老鼠啃噬了一角,梦醒时分,咋暖还寒。
这是一个过渡期。
拜伦,雪莱,彭斯,济慈,布莱克,叶赛宁……
在桌子上走来走去
这些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狂飙突进新旧交替时代的时代灵魂,与作者的诗思发生联系。
一个别的国家和时代的文学路标,也可以参照,获得启发。
黑下去的诗歌,从自我探索逐渐向人类群体观照和时代观照覆盖,从而逐渐在明晰确认诗歌之旅的价值,心路历程的经纬。
红酒喝干了,书本带着醉意
壁炉里火烧得红彤彤的,照亮叶芝的老去
与外国文豪的联系,也是与西方艺术史的联系。在浪漫的西式古典 情怀里,照亮叶芝老去。
中国现代诗人,熟悉叶芝。不过,我还是百度引用下叶芝的生平介绍,以便进一步索引出一些问题。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此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1]
从叶芝简历中,我们看到他是一个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人物,他有自己的时代。叶芝老去,也隐喻诗人对我们时代的洞察。我们生存的时代,也具有叶芝的时代特征,却有更复杂独特的内涵。
不忍惊扰这场热闹的聚会,窗帘
遮住秘密
诗人的艺术史求证,依然是孤独秘密进行的,一个人内心的隐秘。有人问玄奘,怎么才晓得自己悟道?大师答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在精神历险的过程中,存在文化的依傍,但是,见证的时刻,却是完全靠自己,任何书本,理论,权力,财富,才华,学识,地位都代替不了。
62、
我不再纪念那一年的雨水
喂养不活我的金鱼的雨水
它因缺氧而贫血
它带来了一根冰冷的石柱
酝酿着无词的藻类
花蝴蝶,从不在它的眼眸里翩翩起舞
因为,那是苍白的空洞
至今,依然能想起,我伞角的蔑笑
我抬起高贵的头颅
不念,不怨
我的显影液,有时候涂多了,有时候涂少了,使得这个密码文本在解码过程中,出现字迹汗漫,语意模糊的情况。这是一本草稿书,完整地记录了我们的生活遭遇,艺术遭遇和思维歧路。
然而,由于艺术之神美丽的谜语,信仰道路坚韧的渴望,我们一直在磨合和凸显夜百合,夜明珠那种黑白艺术的美。
秋天,越来越深,风越来越凉。贝里珍珠的这组长诗,属于早期作品,说实话,可以简练,但是,这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成功得我不想不能放弃细节,沉长篇幅和细节里,有她感性和理性触角的舒展和深入。
我不再纪念那一年的雨水
喂养不活我的金鱼的雨水
贝里珍珠的诗歌,一旦回到诗歌发生的起点,那个事件,就变得很个性化。
那一年的雨水,将诗境带入第一首黑下去,这里的回忆和遗忘,喂养不活金鱼的雨水,也让我从理性认知,回归感性共鸣,记得,因为前一首的浪漫,我们才在情感记忆里,有了一个暖暖的被窝。
它因缺氧而贫血
它带来了一根冰冷的石柱
酝酿着无词的藻类
花蝴蝶,从不在它的眼眸里翩翩起舞
因为,那是苍白的空洞
仿佛诗人在取得对你的信任后,在形象动情描绘那苍白的冰冷的缺氧的雨水,那个空洞。
至今,依然能想起,我伞角的蔑笑
我抬起高贵的头颅
不念,不怨
她有一把遮蔽雨水的伞,蔑笑过那场雨。抬起高贵的头颅,不念,不怨。
不怨很难,人皆在恩怨里纠结。不念更难,念想不是人可以控制的。
她的这场遗忘,可谓惊心动魄,特异深刻,接近求道者神圣道路。我一直也在期望诗人在写一本道书,其次美学书,最次,文学书。
那么,到底是本什么性质的书?
63、
一群民工扛着花花绿绿的行囊,
来到从不生长庄稼的城市,修建这座
与他们毫无干系的马路,楼房
皴裂的指甲里依然有家乡的泥土,脸上的皱折里
依然有家乡的阳光
当背起行囊转身离家的一瞬,他们的麦种濒临死亡
母亲,倚靠的门板,逐渐松垮,刻满了期盼的凝望
女人,受伤的炊烟,是呛人的,弥漫着思念与忧伤
孩子们,巢穴里孤泠泠的燕子,失去树木的依傍
民工们每晚都在用梦,丈量回家的路程
那寡淡的饭碗里,一定有一枚泪水浸泡的残缺的月亮
作者诗歌思维,很自然从个体过渡到群体,从幻想过渡到现实,只是时空辽远的背景下,清音还在,芭蕉依然。由于懂得了生命的深刻,才具有博大的慈悲和广蹂的知性。
这首诗歌描写的,属于网络熟悉的一种城市化浪潮中国人生存状态,这里面涉及到中国的许多焦点问题。不必要作解读,我只是记住寡妇的饭碗里,一枚泪水浸泡的残缺的月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