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菲利普斯(Carl Philips, 1959- ),美国当代诗人,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从马赛诸塞大学与波士顿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曾在中学讲授拉丁文多年,现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校区的英文与创意写作教授。2006年曾当选为美国诗人学会会长,2011年开始参与耶鲁青年诗人的选拔工作。菲利普斯已入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
菲利普斯的诗集《银匣子》(Silverchest, 2013),入围格里芬国际诗歌奖;《双影》(Double Shadow, 2011),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进入全国图书奖短名单;《低语》(Speak Low, 2009),入围全国图书奖短名单;另有诗集《箭的战栗:1986-2006 诗选》(Quiver of Arrows: Selected Poems, 1986-2006,2006)等。此外,出版有批评文集二种:《胆量的艺术:冒险、不安、想象》(The Art of Daring: Risk, Restlessness, Imagination,2014);《不二法门:论生命与诗艺》(Coin of the Realm: Essays on the Life and Art of Poetry, 2004);译有索福克勒斯剧本一种:《菲罗克忒忒斯》(Philoctetes, 2003 )。
菲利普斯接受的是拉丁文、希腊文的古典熏陶,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有时会出现古典文学、艺术、音乐的典故。尽管自小就喜爱诗歌,他是在1990年代承认自己的同人身份之后,才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的。
他的首部诗集《传承》(In the Blood, 1991) ,出版后即获好评。Alfred Corn 认为:“诗集充满隐喻,词语多由联想而非逻辑引发,且随着情境不断转变,致使主题很难明晰。他的诗句可以有多种阐释,但没有一种阐释是让人满意的。”
十年后菲利普斯出版的诗集《牧歌》(Pastoral,2000),以及《牵制》(The Tether,2001)(曾获 Kingsley Tuft 诗歌奖),皆受业界好评。Philip Clark 写道:“《牧歌》继续对悲伤、疏离、身体的存在、爱欲等问题,做了更大胆的探讨,其创造的迷离效果,令人深感愉悦。”
他的诗集《双影》付梓后,Troy Jollimore 在《芝加哥评论》撰文认为:“不断转换的文字,以及碎片化的品质,似有阿什贝利的风范,但与阿氏的游戏思路不同,菲利普斯的诗歌是严肃的, 如秋天的原野, 有一种转瞬即逝、超凡脱俗的美。” 关于他的诗集《低语》,Jenny Mueller 认为阅读他的诗歌,“让人听到了二十世纪那些伟大诗人的声音,比如史蒂文斯、阿什贝利、艾略特、里尔克。与里尔克一样, 菲利普斯的语言,接近于雕塑, 又如喷泉之泉涌。” 至于诗集《银匣子》,Joseph Campana 认为它 “展示了诗人卓越的天赋,同时又有可知可感的持久力量。诗中的言说者,卸下了一切戒备,充满自由与友好;优雅的句法,奇异的标题,都体现了思维的魅力。” Elizabeth Lund 这样评述他最新的诗集《如风狂野》(Wild Is the Wind, 2018):“超凡的隐喻,繁复的联想,丰富的语言,简直让人目眩。诗中再现了诗人喜爱的主题——游弋于天地,恣意于川海,一切之一切,但求爱的可能、长久与自由。” (菲利普斯的重要诗集,参见本期英文页面。以上诗人简介,由外国诗歌精选编译)